?熱板機操作中工件表面溢料過多(即熔融塑料超出焊接區(qū)域,形成多余料邊)是常見質(zhì)量問題,不僅影響外觀,還可能導致工件裝配干涉或密封性能下降。其核心原因是熔融塑料量超過焊接面所需,且在合模壓力下無法被有效約束,具體可從以下五方面分析:
?

一、工藝參數(shù)設(shè)置不合理(最直接原因)
加熱溫度過高
當熱板溫度超過塑料熔融臨界值(如 PP 超過 230℃、ABS 超過 270℃),會導致工件焊接面過度熔融,塑料粘度急劇下降,流動性增加。
過量熔融的塑料在合模壓力作用下易溢出焊接區(qū)域,形成明顯溢料(尤其薄壁工件,因熱傳導快,更易過熱)。
熔融時間過長
工件與熱板接觸時間超過必要時長(如 1mm 壁厚工件接觸時間>3 秒),會使熔融層厚度超過設(shè)計值(正常熔融層應為 0.5-2mm,過厚則塑料過量)。
例如:尼龍件焊接時,若熔融時間從標準 2 秒延長至 5 秒,熔融層厚度可能從 1mm 增至 3mm,遠超焊接所需,必然導致溢料。
合模壓力過大
合模壓力是促使熔融面結(jié)合的關(guān)鍵,但壓力超過塑料熔融層的承受范圍(如超過 0.5MPa),會強行擠壓過量熔融塑料從焊接間隙溢出。
尤其對于剛性較差的塑料(如 PE),過大壓力還會導致工件變形,進一步擴大焊接間隙,加劇溢料。
二、熱板與工件匹配度不足
熱板尺寸或形狀設(shè)計不合理
熱板加熱區(qū)域大于工件焊接面(如熱板邊緣超出焊接面 2mm 以上),會導致工件非焊接區(qū)域被加熱熔融,產(chǎn)生 “多余熔融源”。
熱板表面不平整(如局部凸起),會使工件與熱板接觸不均,凸起部位對應的工件區(qū)域過度熔融,形成局部溢料。
熱板防粘涂層失效
熱板表面通常涂覆特氟龍等防粘涂層(減少塑料粘連),若涂層磨損、脫落,熔融塑料會粘連在熱板上,隨熱板撤離時被 “拖拽” 至工件表面,形成不規(guī)則溢料。
三、工件與夾具問題
工件本身設(shè)計缺陷
焊接面無 “溢料槽”:合理的工件設(shè)計應在焊接面外側(cè)預留 0.5-1mm 深的溢料槽,用于容納少量溢出的熔融塑料,若無此結(jié)構(gòu),溢料會直接堆積在工件表面。
焊接面不平整(如翹曲、毛邊):工件注塑成型時的缺陷會導致與熱板接觸不均,局部壓力過大,迫使塑料從縫隙溢出。
夾具定位偏差或夾緊力不足
夾具未將工件完全固定,焊接過程中工件發(fā)生微小位移,導致焊接面錯位,熔融塑料從縫隙處溢出。
夾具夾緊力不足(尤其大型工件),工件在合模壓力作用下輕微變形,擴大焊接間隙,加劇溢料。
四、塑料材質(zhì)與特性影響
塑料熔融指數(shù)(MI)過高
熔融指數(shù)(MI)反映塑料流動性,MI 過高(如 PP 的 MI>20g/10min)的塑料,熔融后粘度低、流動性強,在相同工藝參數(shù)下更易溢出。
例如:回收料制成的工件因純度低,MI 通常偏高,比新料更易出現(xiàn)溢料。
塑料中添加劑影響
含增塑劑、潤滑劑過多的塑料(如軟質(zhì) PVC),熔融后流動性增強,易產(chǎn)生溢料;
填充料(如玻纖)含量不足的塑料,熔融層強度低,在壓力下更易被擠壓溢出。
五、設(shè)備運行狀態(tài)異常
熱板升溫不均
熱板內(nèi)部加熱管布局不合理或部分加熱管損壞,導致表面溫度偏差>±5℃,高溫區(qū)域?qū)墓ぜ课贿^度熔融,形成局部溢料。
合模速度過快
熱板撤離后,工件合模速度超過 50mm/s,會因慣性沖擊使熔融塑料來不及均勻分布就被擠壓溢出,尤其在復雜焊接面(如曲面、拐角)處更明顯。